最近,两则中国展商在德国被勒令撤展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。
先是在德国宝马工程机械展上,一家中国企业的紧凑型轮式装载机被指抄袭荷兰公司产品,被法院裁定撤展;紧接着,在欧洲自行车展上,中国某知名自行车企业推出的全新电动自行车,因涉嫌抄袭瑞士品牌产品,被展会主办方强制勒令撤展,且要求在35分钟内完成。
这些真实案例,正在给今年参展的企业敲响警钟。为此,小编整理了2025海外参展三类高频纠纷及参展必做“三步排雷指南”,帮助企业有效避免展会知识产权风险。
2025海外参展,这3类纠纷成“重灾区”
根据中国贸促会2025年《企业海外参展知识产权风险报告》,今年1-6月,中国企业在海外展会中遭遇的知识产权纠纷同比上升18%,专利侵权、商标抢注、外观设计冲突成三大“高频雷区”。
1. 专利“现场突袭”:技术优势变“侵权证据”
典型场景:某智能硬件企业在东南亚展会上展示新研发的“折叠屏支架”,开展第二天被当地竞争对手联合专利代理机构“围堵”,对方出示一份2023年注册的本地专利证书,指控其“技术方案完全重合”。由于企业未提前做专利地域性排查,最终被迫撤展并支付和解金。
2. 商标“李鬼截胡”:辛苦打品牌,展会变“打假现场”
今年3月,某家居企业带着注册3年的商标亮相中东展,却被当地一家公司以“商标已在当地注册”为由投诉。经查,该商标早在2024年就被海外“商标猎人”抢注,企业因未做海外商标布局,不仅无法使用品牌名,还面临“冒牌”指控。
3. 外观“细节翻车”:设计灵感成“侵权实锤”
欧洲某礼品展上,一家文创企业的“国风陶瓷杯”因杯口弧度、花纹排列与意大利某品牌2022年注册的外观专利高度相似,被当场查封。企业辩称“设计参考传统纹样”,但当地法院以“未做在先设计检索”为由判定侵权。
2025参展必做的“三步排雷指南”
第一步:参展前2个月——全球“地毯式”排查
· 专利:
用WIPO(世界知识产权组织)数据库+目标国专利局官网,检索产品核心技术的地域性覆盖(尤其注意PCT国际专利);
· 商标:
通过“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”系统,核查目标国是否有近似或相同商标(重点关注“商标猎人”活跃的国家);
· 外观:
在欧盟外观设计数据库(EUIPO)、美国USPTO等平台,检索同类产品的外观专利(包括已失效但仍在保护期的)。
第二步:参展中——“防突击”应急包
· 展位布置:
避免直接展示产品核心技术细节(如可拆解结构、电路原理图),关键部件用“遮罩”或“模型”替代;
· 人员培训:
安排法务或外部律师驻场,遇到“侵权指控”时,先要求对方出示专利/商标证书原件,拒绝当场签署任何“和解协议”;
· 证据留存:
对展位布置、产品展示全程录像,收集客户名片、宣传资料,万一涉诉可作为“在先使用”证明。
第三步:参展后——“长尾风险”收尾
· 3天内:
整理展会期间收到的所有“警告函”“询问函”,提交法务团队分析;
· 1个月内:
针对目标国市场,启动核心知识产权的“补注册”(如未注册的商标、未覆盖的专利);
· 长期:
及时关注各类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信息,获取实时风险预警。海外展会是“拓市场”的利器,却也是“知识产权角力场”。2025年,随着欧盟IPPC(知识产权保护中心)加强展会执法、美国ITC“337调查”范围扩大,“提前布局+现场应对+事后补救”的全流程防护,才是中国企业“参展无忧”的底气。
来源:浙江贸促综合整理自智金IP国际运营、旭说会展